Part AUTHOR’S PREFACE(作者前言):本书特别献给9至13岁的小学男生,原拟标题为《一位意大利市立小学三年级学生撰写的学年故事》。作者澄清”三年级学生撰写”并非字面意义——该生当年以稚嫩的笔触在笔记本上逐日记录校内外的所见所感,其父年终据此整理成书稿,力求保留孩子原意及措辞。四年后,已升入中学的少年重读手稿,凭借鲜活的记忆对人物事件作了增补。作者埃德蒙多·德·亚米契斯期待小读者们能喜爱这部作品并从中受益。该书通过童真视角与父子协作的独特创作方式,真实呈现了学童成长历程中的观察与思考。
Part OCTOBER.(十月):开学第一天,恩里科在母亲的陪同下来到巴雷蒂学校报到,开始了三年级的学习。街道上挤满了学生和家长,书店里人们争相购买文具,校门口人头攒动。恩里科偶遇了二年级的红发老师,对方亲切的问候让他倍感离别的伤感。校园里人声鼎沸,各个班级都在忙着分班,年幼的新生哭闹着不愿进教室。恩里科被分到佩尔博尼老师的班级,教室里坐着54名学生,其中只有十五六个是原来的同学。新老师严肃的长相和犀利的目光让他怀念起总带着笑容的二年级老师。想到接下来九个月的繁重学业,恩里科感到压力重重。放学后他急切地寻找母亲,在得到”我们一起努力”的鼓励后,这个怀念着旧日恩师的男孩才稍感宽慰地踏上归途,但内心仍为失去那位总带着亲切笑容的老师而惆怅不已。
Part OUR MASTER.(我们的主人):新老师第一天上课时,去年教过的学生们纷纷在门口探头问候,热情地喊着”早安,佩尔博尼老师”,有的还跑进来与他握手。老师虽然一一回应,但神情严肃地望着窗外,似乎并不享受这些问候。课堂上,他细心观察每个学生,发现一个长满红疹的男孩便停下听写检查病情;当另一个学生在凳子上玩木偶时,他只轻抚其头简单告诫。听写结束后,老师动情地告诉学生们:”我们将共度一年时光,你们就是我的家人。去年母亲去世后,你们成为我唯一的牵挂。我不需要你们承诺什么,只希望这里像个大家庭。”放学时,那个调皮的学生主动道歉,老师亲吻他的额头原谅了他。整段文字展现了严师慈父般的教育形象,既有教学时的严谨,又流露出对学生的深厚情感。
Part AN ACCIDENT.(事故):1月21日星期五,新年伊始便发生了一起事故。主人公在上学途中与父亲复述老师的话时,发现校门口聚集了人群。原来二年级学生罗贝蒂在途经多拉·格罗萨街时,为救一名即将被马车碾压的低年级幼童,自己未及时抽身导致脚部被车轮轧伤。这个炮兵上尉的儿子被送入校长室时面色惨白,现场挤满师生家长,人们不断称赞”好样的罗贝蒂”。获救幼童的母亲与罗贝蒂母亲相拥而泣,前者含泪承诺要替受伤男孩保管书包。当校长抱着昏迷的罗贝蒂出现时,众人纷纷亲吻他的手臂,男孩苏醒后第一句话竟是惦记自己的书包。最终马车载着伤员离去,全校师生在沉默中返回教室,这个新年开端因小英雄的义举而令人揪心又感动。
Part THE CALABRIAN BOY.(卡拉布里亚男孩):昨天下午,老师正讲述需拄拐杖的罗贝蒂近况时,校长带着一名面色黝黑、浓眉大眼、腰系摩洛哥黑皮带的新生走进教室。这个来自五百英里外卡拉布里亚雷焦市的男孩局促不安地站着,老师牵着他的手向全班介绍:”要善待这位从孕育伟人的光荣之地远道而来的兄弟,让他感受到意大利任何学校都是家。”随后老师让优等生德罗西代表全班拥抱欢迎,两人相拥时同学们热烈鼓掌。老师借机教导道:”为了让意大利各地孩子都能视他乡为故乡,三万同胞曾献出生命。”新同学刚入座便收到邻座赠送的钢笔、版画和邮票,这堂生动的爱国教育课在师生动容中结束。
Part MY COMRADES.(我的同志):文章描述了作者班级里形形色色的同学群像:高大善良的加罗内是作者最欣赏的伙伴,总带着军人气质的科雷蒂总爱讲父亲在战争中的勋章故事;身体孱弱的驼背男孩内利与衣着光鲜的沃蒂尼形成鲜明对比,”小泥瓦匠”以扮兔子脸逗乐大家,加罗菲总偷偷在指甲上抄写课文;傲慢的卡罗·诺比斯身旁坐着铁匠之子与红发残疾男孩,左边则是沉默寡言的斯塔迪和曾被开除的捣蛋鬼弗兰蒂;德罗西是全班最出色的学生,而备受父亲虐待的铁匠之子普雷科西总是怯生生地道歉。在这些性格迥异的同学中,宽厚可靠的加罗内始终是作者心中最高大温暖的存在。
Part A GENEROUS DEED.(一次慷慨的行为):10月26日星期三早晨,加罗内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品格。当作者迟到进入教室时,发现三四个同学正在欺凌红头发、手臂残疾的卖菜妇人之子克罗西——他们用尺子戳他,用栗子壳砸脸,还模仿他吊着残臂的姿势取乐。克罗西孤零零坐在长凳末端,苍白的脸上写满哀求,却招来变本加厉的嘲弄。尤其当面目可憎的弗兰蒂模仿他生病母亲挎菜篮的姿态时,愤怒的克罗西终于抓起墨水瓶砸去,却误中了刚进门的老师。在老师严厉追问肇事者时,加罗内挺身而出顶罪,但被老师识破。最终克罗西坦白自己被欺凌的经过,四名施暴者低头认错。老师痛斥这种欺辱弱者的卑劣行径,同时托起加罗内低垂的脸庞,称赞他”拥有高尚的灵魂”。加罗内趁机向老师耳语求情,使欺凌者获得了宽恕。这场冲突既揭露了校园霸凌的丑恶,更彰显了加罗内仗义执言、以德报怨的珍贵品质。
Part MY SCHOOLMISTRESS OF THE UPPER FIRST.(我上初中时的老师):我的初中女教师兑现了承诺,在27日星期四这天来我家拜访。当时我正和母亲准备出门给报纸上推荐的穷苦妇人送衣物。时隔一年再见,她依然如故:戴着绿面纱的帽子,衣着随意,头发蓬乱——她总忙得无暇打理自己,只是比去年更苍白了些,添了白发,还总咳嗽。母亲关切她的健康,她却笑着用那惯常欢快又忧郁的语气说没关系。这位老师总为学生们倾尽心力,记得每个孩子的名字,考试日跑去校长室询问成绩,在校门口检查他们的作文。即便学生已升入中学穿长裤戴怀表,仍常回来看她。那天她刚带学生参观完画廊,像过去每周四带他们逛博物馆一样热情讲解。她消瘦了许多,但谈起学校立刻神采奕奕。看到两年前我病卧的床铺如今弟弟睡着,她凝视良久说不出话。匆匆告别后,她还要探望患麻疹的马具匠儿子,批改整晚作业,赶在入夜前给店主夫人上算术课。临别时她问我是否还爱着这位如今已能解难题写长文的老师,在楼梯口反复叮嘱”别忘了我”。啊,我善良的老师!即便长大成人,我也会永远记得您——每当经过学校听见女教师的声音,就会想起跟您学习的两年时光:您抱病授课却永远认真宽容,为我们写字姿势着急,为考试紧张,为我们表现优异而欣喜,像母亲般慈爱。我永远永远不会忘记您!
Part IN AN ATTIC.(在阁楼):昨天下午,我随母亲和妹妹西尔维娅给报纸上推荐的贫困妇女送衣物。我抱着包裹,妹妹拿着写有姓名缩写和地址的纸条。我们爬上高楼顶层,穿过长廊来到最后一扇门前。开门的是一位戴着蓝头巾的消瘦金发妇人,母亲询问确认身份后递上衣物,对方连连道谢。昏暗房间里,我意外发现同班同学克罗西——那个卖菜妇人的残疾儿子正跪在地上,以椅子为桌艰难写字。母亲悄悄提醒我不要惊动他以免伤其自尊,但克罗西转身认出我时,母亲反而鼓励我上前拥抱。妇人哭诉丈夫远在美国七年,自己病重无法卖菜维生,家里连张书桌都没有,孩子只能借门口长凳写字。母亲将钱包里所有钱都给了他们,出门后含泪教导我:”看看这个在困境中坚持学习的孩子,你拥有那么多却嫌读书苦。他一天的努力抵得上你一年!”这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克罗西在逆境中求学的可贵精神。
Part THE SCHOOL.(学校):这篇父亲写给儿子恩里科的信以严厉而恳切的语气,劝导孩子以积极态度对待学业。信中通过对比不同群体的学习状态——工人在劳作后上夜校、妇女周末坚持学习、盲聋儿童克服障碍求知,甚至囚犯也学习读写,强调教育对每个人的重要性。父亲描绘了全球三千万儿童同步上学的壮观景象:从俄罗斯冰原到阿拉伯棕榈树下,不同种族的孩子穿越山川河流,以各种交通方式奔赴学校,形成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洪流。他将学习比作一场神圣战役,书本是武器,课堂是兵团,而胜利则是人类文明。最后以”不要当逃兵”的激励作结,将个人学习上升到维系人类文明的高度,强调教育是世界的希望与荣光。
Part THE LITTLE PATRIOT OF PADUA.(帕多瓦的小爱国者):一艘从西班牙巴塞罗那开往意大利热那亚的法国轮船上,有个衣衫褴褛的十一岁帕多瓦男孩。两年前他被父母卖给马戏团,受尽虐待后逃到意大利领事馆获救,正被送回故乡。船上三位外国乘客出于怜悯和酒兴给了他不少钱币,男孩第一次露出笑容,盘算着用这些钱改善生活。但当乘客们开始诋毁意大利时,男孩突然将钱币狠狠砸向他们,高喊”收回你们的臭钱!我绝不接受侮辱祖国之人的施舍”,展现出强烈的民族尊严。这个饱受苦难却坚守爱国信念的孤儿,用愤怒的铜币捍卫了国家的荣誉。
Part THE CHIMNEY-SWEEP.(扫烟囱工人):11月1日下午,作者前往邻近女子学校送故事稿时,目睹了感人一幕:校门外站着个满脸煤灰的小烟囱工,因丢失扫烟囱挣的30索尔多工钱而绝望哭泣。二年级女生们见状纷纷询问,得知他怕遭雇主责打不敢回家。很快,高年级女生、富家小姐和贫寒学生都围拢过来,戴蓝羽毛帽的女生发起募捐,众人纷纷掏出买文具鲜花的零钱,连幼童也贡献出分币。一位女教师捐出半里拉后,四年级学生带来最后所需的钱币。捐款远超目标时,最小孩子们甚至献上手中花束。当校监高喊”校长来了”,人群如雀群散开,只剩小烟囱工站在街心,满手钱币、衣袋帽檐插满鲜花,地上也散落着花朵,正幸福地抹着眼泪。这场自发救助展现了学生们跨越阶层的纯真善意。
Part THE DAY OF THE DEAD.(亡灵节):11月2日的亡灵节是纪念逝者的日子。母亲在信中提醒恩里科,所有孩子都应在这一天缅怀那些为孩子们献出生命的人:无数父亲在劳碌中耗尽生命,母亲为养育子女过早离世,绝望者因孩子受苦而自尽,失去孩子的妇女悲痛发狂。更要铭记那些早逝的女教师、为救治儿童牺牲的医生,以及在灾难中将最后生机让给幼童的无名英雄。每个墓园都安息着这样的圣洁灵魂,他们若苏醒必会呼唤那些为之奉献青春、晚年、情感乃至生命的孩子之名。孩子们啊,你们被如此深爱着!母亲希望恩里科怀着感恩追思逝者,从而更温柔对待所有爱他、为他辛劳的人,毕竟这个幸运的孩子尚未在亡灵节拥有需要悼念的至亲。
Part NOVEMBER.(十一月):这篇短文生动描绘了主人公恩里科对同学加罗内的深厚友谊与钦佩之情。加罗内虽因生病晚入学两年,却是班级里最高大强壮的男孩,能单手举起长凳。他性格善良宽厚,乐于借出文具给同学,在课堂上安静专注,总是驼背蜷缩在过小的座位上。作为铁路司机的儿子,他衣着简朴甚至不合身,却因正直勇敢深受同学爱戴——每当有人欺负弱小,只要喊出”加罗内”的名字霸凌就会停止。他有着矛盾的特质:既会因被质疑而暴怒捶桌,又连续三天精心准备八页长的母亲节贺信;既用珍珠母小刀割伤手指也不声张,又掏钱帮助素不相识的低年级学生。老师像拍打温顺公牛般轻抚他的脖颈,而恩里科则通过他粗糙的大手和半眯的含笑眼睛,感受到这个声音粗犷的男孩内心住着愿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温柔灵魂。
Part THE CHARCOAL-MAN AND THE GENTLEMAN.(木炭贩子和绅士):卡洛·诺比斯因父亲是位威严的绅士而骄傲,昨日他与卖炭人的儿子贝蒂争吵时,竟辱骂对方父亲是”衣衫褴褛的乞丐”。贝蒂含泪回家告知父亲,卖炭人——一个浑身黝黑的小个子——下午便牵着儿子到学校向老师投诉。正当老师说明情况时,诺比斯的父亲闻声而入,得知儿子的恶行后立即要求其当众道歉。尽管卖炭人试图劝阻,这位绅士仍坚持让儿子完整复述道歉词:”请原谅我对你父亲说出的侮辱性蠢话,我父亲将以与他握手为荣。”道歉后,两位父亲郑重握手,绅士还将两个孩子安排成同桌。卖炭人离校前深情凝视着诺比斯,想抚摸他又缩回手,只用粗大手指轻触其额头。老师将这一幕称为”年度最生动的品德课”,展现了阶级差异下的人性尊严与教育真谛。